
2011, 29(1):1-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1
摘要:水苏糖是一种新兴的功能性低聚糖,是一种优良的功能性食品原料,含有水苏糖的食物已被许多国家接受为健康食品。介绍了水苏糖的制备方法,论述了水苏糖在增殖双歧杆菌、调节肠内菌群、降血脂血压等方面的生理功效。对其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饲料等领域的应用开发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讨论。
2011, 29(1):6-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2
摘要:以甲醇氨水水作为提取液,对绿豆、小米、紫米等有色粮食及方便面、挂面等粮食制品中的色素进行提取,提取液经过浓缩、定容和过滤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以甲醇和0.02mol·L-1乙酸铵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波长(428, 482, 254, 510, 600nm)同时测定提取液中的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结果表明,该法对柠檬黄、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和亮蓝的检出限分别为1.01, 1.70, 4.38, 1.14, 5.32ng,平均回收率达到82%~102%,相对标准偏差为0.6%~5.3%。该方法操作简单,节省时间,同时采用多波长测定方法减少了其他组分的干扰,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
2011, 29(1):10-14.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3
摘要:以小麦胚芽为样品,设定140, 170, 200℃ 3个焙烤温度,每个温度按不同的焙烤时间(分别为10, 15, 20min)进行焙烤,样品中加入内标液甲基丙烯酰胺后,以水提取,Carrez试剂除去蛋白质,正己烷脱去油脂,乙酸乙酯萃取,提取液浓缩至1mL,利用气相色谱测定其丙烯酰胺的浓度,并比较不同焙烤条件下麦芽中丙烯酰胺含量。结果:丙烯酰胺在0.125~2.0μg/mL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99),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8. 1%~104.6%,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6.7%;焙烤温度相同时,麦芽中丙烯酰胺含量会随着焙烤时间的增加而变大,焙烤时间相同,当焙烤温度为170~200℃时,麦芽中丙烯酰胺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减少。
2011, 29(1):15-1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4
摘要:阐述了方便面的水分含量及含油量是影响方便面品质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了油炸时间和温度对方便面水分含量及含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炸时间越长、油炸温度越高,面饼失水程度越大,含油量越高。说明油炸时间和温度对面饼中水分含量及含油量的影响是相互关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
2011, 29(1):24-2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6
摘要:以一株γ-聚谷氨酸高产菌枯草芽孢杆菌B-115为实验菌株,分别考察碳源、氮源种类及浓度、前体物添加量、生长因子和发酵条件对γ-聚谷氨酸产率的影响。优化结果显示:碳源是6.5%的玉米糖化液,氮源是0.4%的普通蛋白胨,前体物谷氨酸钠的添加量为4%,生长因子种类及添加量分别为0.15%硫酸镁、0.006%硫酸锰、0.8%磷酸二氢钾、1.0%氯化钠、0.03%氯化钙;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5,接种量2%,装液量50mL/250mL, 150r/min, 37℃培养84h; γ-聚谷氨酸的产率可从57.85g/L提高到68.30g/L。
2011, 29(1):30-3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7
摘要:研究了AOAC 2000.11应用于饮料中聚葡萄糖含量测定时的简化步骤,考察了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6次平行试验,相对标准偏差是1.4%~6.4%,回收率为95.2%~107.3%。该方法简单快捷,适合于饮料中聚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2011, 29(1):33-3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8
摘要:研究利用多级逆流技术提取甘草酸的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级数和液固比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确定多级逆流提取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在优选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下,考察了提取溶剂对提取率的影响,并与室温冷浸法、超声波法、索氏提取法和微波提取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多级逆流提取甘草酸的最佳条件为提取温度70℃,单级提取时间60min,液比6,提取级数为5。在此最佳条件下,多级逆流提取的提取率高于室温冷浸44.3h、超声波提取40min、索氏提取4h、微波萃取54min的提取率。多级逆流提取具有快速、高效、节能、节约溶剂的特点,用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值得推广应用。
2011, 29(1):38-4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09
摘要:建立了纳豆及纳豆胶囊中大豆异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重复性及样品稳定性良好。实验对原料黄豆、纳豆和纳豆胶囊样品采用石油醚索氏脱脂后,对固体样品进行乙醇回流提取,分析了4种大豆异黄酮组分,即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素和染料木素。结果表明,原料黄豆总异黄酮质量比为1260mg/kg,纳豆比原料黄豆总异黄酮含量明显高约30%,纳豆胶囊比原料黄豆总异黄酮含量高约11%。
2011, 29(1):42-46.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0
摘要:优化了电子鼻录入香精及产品气味信息的方法,在该录入条件下实现了电子鼻区分香精及对应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气味信息的变化。对2支香精及对应产品在常温条件下贮藏过程中的气味变化进行了追踪,并通过对不同气味信息建立模型,分析了香精及产品在贮藏过程中气味变化的相关性。
2011, 29(1):47-5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1
摘要: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八月脆桃果实(Amygdalus persicacv.Bayuecui)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074#。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核糖体ITS rDNA序列分析,证明菌株074#为灰葡萄孢霉菌(Botrytis elliptica)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桃果实为灰葡萄孢霉菌的寄主。通过Biolog FF MicroPlate分析该病原菌对95种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Botrytis elliptica代谢指纹图谱为最适碳源包括D-果糖、蔗糖、L-苹果酸、琥珀酸、D-葡萄糖酸、L-天门冬氨酸、L-丝氨酸、腺苷、5′-磷酸腺苷等26种,可利用碳源14种,不可利用碳源55种。
2011, 29(1):54-5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2
摘要:在无菌条件下,对影响自养小球藻生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实验表明,优化结果对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得到了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的优化培养条件:Na2CO3质量浓度为0.02g/L、初始pH值为7、N/P为30、接种量为5%、温度25℃、光照强度8800lx。该优化条件有效地提高了自养小球藻的生长速率。
2011, 29(1):59-6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3
摘要:介绍了复合材料的自修复技术及微胶囊自修复原理,提出在食品机械中采用加入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的复合材料齿轮,实现食品机械减重、降噪。通过对新型齿轮复合材料试件摩擦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噪声数据分析和对比,探讨了自修复微胶囊对复合材料齿轮振动噪声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修复微胶囊降低了齿轮的摩擦噪声。
2011, 29(1):63-6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4
摘要:分析了制冷压缩机阀片振动产生的机理。以某型号冰箱压缩机的进气阀片为研究对象,对压缩机阀片振动特性的测量方案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冰箱压缩机阀片振动特性测量系统,确定采用声激励方式实现阀片的振动激励,采用激光测振仪测量阀片振动响应,最后对压缩机阀片振动特性进行了初步测量分析。
2011, 29(1):66-6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5
摘要:塑料包装材料内含化学物向食品迁移会造成食品污染并危害消费者健康。近年来,对迁移理论的预测逐渐成为热点。现将谱方法应用于塑料食品包装化学物迁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模型问题的Chebyshev配点法,并进行稳定性和收敛性分析。
2011, 29(1):70-74.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6
摘要:分析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以及生物传感器的类型和特点,阐述了现代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微生物检测、食品药物残留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检测和激素检测中的各种应用,讨论了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重要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
2011, 29(1):75-7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1.017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缺乏快速鉴别花生油掺伪鉴别技术的现状,提出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纯花生油掺伪快速鉴别方法。实验分别配制了掺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调和油的4类掺伪花生油样品共40个,纯花生油样品5个,采集样品近红外全谱,通过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纯花生油掺伪鉴别模型。结果表明,选取径向基函数为支持向量机核函数,通过网格搜索和k折校验法确定核参数γ为1,惩罚参数c为1024,建立纯花生油掺伪鉴别模型的识别率和预测率均达到100%,基于近红外光谱的花生油掺伪快速检测技术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