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 29(4):1-5. DOI: 1671-1513-2011-04-0001-05
摘要: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对食品进行快速、经济、准确的检测对于食品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列举食品安全事件案例介绍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件所起到的作用,并对快速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免疫胶体金技术与读卡器联用、酶联免疫技术的自动化和多领域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精准化方面进行了综述,阐明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2011, 29(4):6-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2
摘要:
2011, 29(4):8-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3
摘要:
2011, 29(4):10-1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4
摘要:
张庆 , 钟京 , 王凤 , 宋焕禄 , 黄卫宁 , Rayas-DuartePatricia
2011, 29(4):12-1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5
摘要:应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普通小麦面包、普通燕麦面包(含质量分数为20%燕麦粉)、燕麦酸面团面包(用10%燕麦酸面团取代燕麦面包中10%的燕麦粉)以及燕麦酸面团冷冻干燥(冻干)粉面包(用10%燕麦酸面团冻干粉取代燕麦面包中10%的燕麦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研究,考察植物乳杆菌燕麦酸面团发酵剂及其冻干工艺对面包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共检测出57种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醇类、酸类、醛类、酯类、酮类、脂肪烃类,以及一些芳香族和杂环类化合物。醇类物质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芳杂环类、醛类和酸类物质。与普通小麦面包相比,添加燕麦粉面包的风味物质种类更多;甲苯、庚醇、1,3-丙二醇二乙酸酯、辛酸共同存在于3种燕麦面包中,而在普通小麦面包中未检测出。冻干过程中会丧失一些风味物质或风味前体物质,与燕麦酸面团冻干粉面包相比,燕麦酸面团面包中含有一些独有风味物质,分别是双乙酰、2-戊酮、庚酸乙酯、2-乙酰基噻唑、香叶基丙酮。
2011, 29(4):19-2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6
摘要: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嗅觉辨别法和风味值分析法对酶解奶油香精基料中特征风味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嗅觉辨别法检测得到18种可被评价员嗅觉检测且与GC-MS分析结果对应的化合物;同时根据化合物在样品中的含量以及其相应的平均嗅闻阈值,分析了酶解产物中24种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风味值。并且两种分析方法得到的特征风味化合物种类相同的有13种,但两种方法分析得到的同种风味组分在样品中的风味强度差别较大。综合气相色谱-嗅觉辨别法和风味值分析结果,酶解奶油香精基料中特征风味组分主要为:丁酸、己酸、辛酸、癸酸、己酸乙酯等。
2011, 29(4):24-2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7
摘要:分析了前人对酱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结果,介绍了调配牛肉香精常用的香料。根据实验结果,用36种香料香精调配出了似月盛斋酱牛肉风味的液体香精,并给出了该香精的配方。
2011, 29(4):28-3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8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精的挥发性成分,应用气相色谱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了咸味香精挥发性组分的气相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并同时分析了气相指纹图谱用于咸味香精质量控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咸味香精挥发性组分指纹图谱稳定性好,相似度高,具有较强的特征性和唯一性。该图谱能综合、准确地反映咸味香精的风味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咸味香精质量控制模式。
乔宇 , 范刚 , 程薇 , 王少华 , 熊光权 , 廖李 , 汪兰 , 杜欣 , 潘思轶
2011, 29(4):33-3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09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对手工榨汁和机械榨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分别检测出51和54种挥发性成分,机械榨汁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峰面积高于手工榨汁。通过气相色谱-嗅觉检测法(GC-O)分析,发现两种橙汁中呈现气味的化合物分别有31种和29种,机械榨汁中香气强度较高的是丁酸乙酯、辛醛、芳樟醇和癸醛,手工榨汁中香气强度最高的是柠檬烯和芳樟醇。气味轮廓分析发现机械榨汁的橘香最强。手工榨汁的花香最强。机械榨汁除脂肪味外,其他类香气均高于手工榨汁。榨汁这一工艺过程对橙汁的香气有所改变,辛醛和橙香醛这些具有橘香气味的物质含量增加。
2011, 29(4):46-4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2
摘要: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研究酸解氧化淀粉的加工工艺,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马铃薯酸解氧化淀粉的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55℃,盐酸浓度为0.5mol/L,过硫酸铵的质量分数为3.0%,反应时间为50min的条件下制得的马铃薯酸解氧化淀粉的黏度最低,抗凝沉性较好。
2011, 29(4):50-5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3
摘要:抗冻蛋白是一类具有热滞效应、冰晶形态效应和重结晶抑制效应的蛋白质,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抗冻蛋白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探讨了近年来抗冻蛋白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已知的抗冻蛋白的来源、特性、测定方法、基因结构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抗冻蛋白对冷冻食品有显著的品质改良功能,是未来冷冻食品工业中极具潜力的抗冻添加剂。
2011, 29(4):58-60.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4
摘要:根据铰链四杆机构的特点以及传统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以DZ-400型真空包装机动作单元设计为例,从运动、动力分析和行为建模分析等方面论述了Pro/E行为建模技术在平面连杆机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行为建模技术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为机构优化设计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2011, 29(4):61-6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5
摘要:食品包装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塑料包装材料向食品迁移的数学模型,同时使用数学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为使用数学模型对塑料包装材料迁移进行预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刘翠玲 , 索少增 , 吴静珠 , 孙晓荣 , 吴胜男 , 苏淼
2011, 29(4):64-6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6
摘要: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分别对毒死蜱、炔螨特的微量溶液进行了检测,采用差谱、基线校正和矢量归一化对谱图进行预处理,利用BP神经网络分别使用自适应调整学习率并附加动量因子的梯度下降反向传播算法训练函数和SCG反向传播算法训练函数建立了毒死蜱和炔螨特农药溶液的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校正集和预测集进行了定量分析.毒死蜱溶液模型的分析结果为:R=0.9986,RMSEC=0.1000,RMSEP=0.2201;炔螨特溶液模型的分析结果为:R=0.9974,RMSEC=0.3918,RMSEP=0.6241。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结合ATR-FTIR技术检测微量农药溶液含量具有快速、精度高、泛化能力强的优点,可用于农药溶液含量的快速、准确鉴定。
2011, 29(4):68-70.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7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面粉品质进行无损快速检测的方法。配制含滑石粉的面粉样品30个,采集样品在12500~4000cm-1范围内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选择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和光谱范围,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所建定量分析模型的相关性能比较高,预测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根误差均符合要求。研究发现,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快速无损检测面粉掺假是可行的。
2011, 29(4):71-74.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1.04.018
摘要:通过对国际、国内以及北京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的分析比较,找出目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北京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多部门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粮食质量监管的无缝对接,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粮油食品安全检测与研究的需求,高端人才短缺、检验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科研基础薄弱、检测技术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有待改善等问题。并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理顺监管体制,建立稳定的持续不断的财政支持和投入机制,以及加强检化验队伍建设,以促进北京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