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31(4):1-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1
摘要:乳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其现实危机与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备受关注. 在简单介绍中国乳品工业概况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乳品工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在乳品基础理论研究、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3, 31(4):6-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2
摘要:分析了目前乳品行业食品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生产过程和包装环节;对比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体系,提出了我国乳品业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应该采取的对策,并对乳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2013, 31(4):10-14.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3
摘要:围绕我国消费乳制品,包括国产和进口乳制品近年来出现的质量安全事故,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消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对策与建议.
2013, 31(4):15-1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4
摘要:研究了陕西省汉阴县茶园土壤硒含量及茶叶硒富集能力. 分别采集了陕西省汉阴县典型茶园茶叶及对应土壤样品,并分别采集了茶树不同部位茶叶样品,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硒含量,研究茶叶硒富集能力及硒主要分布部位. 结果表明,陕西省汉阴龙井长叶茶硒含量高于龙井43号茶,春茶略高于秋茶;茶叶硒富集能力强于其他农作物;硒在茶树的分布部位由高到低为毛尖、第一叶、老叶、第二叶、茎.
2013, 31(4):19-2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5
摘要:以牛奶为原料,通过离心去除乳中脂肪,采用不同质量分数不同用量TCA沉淀乳中蛋白质,再浓缩乳糖,分离提取环腺苷酸(cAMP) ,选用最佳高效液相色谱条件测定牛奶中cAMP含量. 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分数TCA处理组之间比较,质量分数为10%TCA处理组cAM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不同用量TCA处理组之间比较,8mL相同质量分数TCA处理组cAMP含量较其他2组显著降低(P<0.05). 选用TCA沉淀乳蛋白方法提取cAMP时最佳工艺是TCA质量分数为10%,用量为4mL, cAMP质量浓度为(29.02±1.58)μg/mL. 研究通过建立牛奶中cAMP的提取工艺,可从奶酪副产物、乳清、不合格原料奶中提取cAMP,在降低cAMP提取成本、废物利用、增加牛奶附加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丛兰 , 张 美 , 李 皓 , 杜 萍 , 马小建 , 李 庆 , 杨 芳
2013, 31(4):23-2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6
摘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豆浆及其原料中的钙. 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样品的稀释比例和消化酸用量. 研究了氧化镧溶液对豆浆中钙测定的影响. 结果表明,优化的豆浆与水稀释体积比为1∶3; 10mL稀释后豆浆和豆粉样品的消化酸用量分别为30mL和35mL;在豆浆加工中,钙的损失率为10.4%;加氧化镧后检测灵敏度达到0.136μg/ (mL·%) ,检出限低至0.01μg/mL,回收率为98.1%.
2013, 31(4):28-3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7
摘要:研究经0~52.7kGy 60Co-γ射线照射后的明胶黏度、胶凝特性、蛋白组分、分子量与吸收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明胶的特性黏度、相对黏度、凝胶强度、熔化温度和分子量随剂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明胶的大分子物质含量随剂量的增加而减少,Mn和Mw范围为7839~10861, 32444~36506. 分子量分布逐渐加宽,范围为3.36~4.45. 同时,辐照后明胶膜的胶凝点上升,范围39.8~42.7℃. 明胶颗粒的致密性好,表面平滑. 实验结果说明,在有限水和无限氧气存在下,小分子量明胶的辐射反应为分解反应.
2013, 31(4):32-36.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8
摘要:为控制熟制鲍鱼残留的细菌污染,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技术对烘制加工后鲍鱼中残留的主要菌群进行分离,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分析和16S rDNA 序列比对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残留在烘制加工后鲍鱼的主要菌群有希瓦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库特氏杆菌属、海洋类香菌、蜡样芽孢杆菌、肠杆菌属、彭氏变形杆菌等.
张 璇 , 孙 娅 , 王毓宁 , 胡花丽 , 赵延存 , 李鹏霞
2013, 31(4):37-4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09
摘要:以5个代表性黄桃品种为材料,测定了黄桃果实活体冰点温度,同时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密度、单果质量和果实体积,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影响黄桃果实冰点温度的主要因素. 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黄桃果实冰点温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黄桃5823的冰点温度最低,为-1.40℃;罐桃5号的冰点温度较高,为-1.20℃;金童8号、红王子和菊黄的冰点温度比较接近,分别为-1.32, -1.33, -1.30℃. 5个品种黄桃果实的密度均小于1.0g/cm3.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对黄桃果实冰点温度影响最大,密度、果实体积和单果质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可根据溶液中浓度的大小与结冰点的关联度,通过测定果实组织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黄桃果实的冰点温度.
林耀盛 , 刘学铭 , 钟炜雄 , 陈智毅 , 王思远 , 杨荣玲 , 杨春英 , 赵晓丽
2013, 31(4):42-4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0
摘要:通过对青梅腌制过程中盐分、总酸、还原糖等主要成分的检测,以及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腌制过程中青梅果肉与腌制液中主要有机酸的定量分析,了解青梅腌制过程中主要成分和有机酸谱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青梅腌制过程中,盐分不断向青梅组织中渗透,而青梅中水分、糖、酸等成分不断向外渗透,直至动态平衡. 在每吨鲜梅一次性加入300kg食盐进行腌制时,在腌制的第20d左右盐分、总酸、还原糖在果肉与腌制液中基本趋于平衡,此时果肉w-盐分为24.42%、w-总酸为5.18%、w-总还原糖为5.31%;腌制液中相应参数分别为27.06%, 4.91% 和4.79%. HPLC分析发现,青梅中的主要有机酸为柠檬酸,其次是苹果酸和草酸,还含少量的酒石酸、乳酸、乙酸和琥珀酸,在腌制过程中各有机酸的含量变化与总酸变化有一定的误差. 在腌制过程中,青梅中的主要有机酸种类比较稳定,可以作为后续加工产品的质量控制指纹图谱.
2013, 31(4):48-54.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1
摘要:过程控制技术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节省能源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品装备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了食品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介绍了过程控制技术在食品装备方面的应用,以及最新的过程控制技术,结合我国食品装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食品装备过程控制的发展趋势.
2013, 31(4):55-5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2
摘要:采用胶体金测试条法对粮食中呕吐毒素进行快速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呕吐毒素的检测限为118μg/kg,定量限为316μg/kg, 500~5000μg/kg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为0.9987. 采用有证实物参考物质进行比较,正确度为90.3%~116.6%,变异系数为47%~19.6%. 采用配对t-检验,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相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
2013, 31(4):59-6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3
摘要:研究了单一和复合护色剂对冻藏双孢蘑菇片防褐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护色剂浸渍后的冻藏双孢蘑菇片多酚氧化酶活性由低到高顺序为:L-半胱氨酸、Na2S2O5+柠檬酸、Na2S2O5、Na2S2O5+L-半胱氨酸、柠檬酸、对照,过氧化物酶活性由低到高顺序为:L-半胱氨酸、Na2S2O5+L-半胱氨酸、Na2S2O5+柠檬酸、柠檬酸、Na2S2O5、对照,即0.15%L-半胱氨酸处理对冻藏双孢蘑菇片的防褐变效果最好;此外,经过L-半胱氨酸处理的双孢蘑菇片可溶性固形物流失量最低,细菌总数最少,且不引起亚硫酸盐残留.
李 庆 , 王飞生 , 聂宗仁 , 王文惠 , 代 朋 , 杨 芳
2013, 31(4):64-6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4
摘要:研究了热风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对板栗粉感官品质、营养成分、色泽以及复水性的影响,并制定了2种板栗粉的营养标签. 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有效地保存了板栗粉中的还原糖、总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真空冷冻干燥板栗粉的色泽相对较浅,板栗风味也略淡,颗粒较细,适合添加到焙烤食品中. 而当热风干燥参数选择60℃、8h时,产品色泽浅黄,有板栗的特殊香气,也保存了大部分营养成分,适合添加到板栗风味食品中. 2种方法制备的板栗粉属于蛋白质来源食物和低脂肪食品,均提供较高能量,营养丰富.
2013, 31(4):69-7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5
摘要:2009年中国首部《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将我国食品从“卫生”标准上升到“安全”标准的高度,确立了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其中的惩罚性赔偿无疑是这部法律中较为成功的制度设计. 指出《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实践中出现困境. 提出《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应科学确定惩罚性赔偿范围标准,设定赔偿数额的浮动限额,规定最低赔偿数额,注意制度之间的衔接,从而在立法上保证其在制度体系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践上保证其功能能够得以发挥.
2013, 31(4):74-7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4.016
摘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完善食品相关法律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 分析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召回相关法律法规上位法与下位法、新法与旧法有冲突;食品召回主体范围过窄;食品召回监管部门不明确,责令召回执法力度不足;企业诚信体系不完善,企业违法成本过低. 建议进一步完善食品召回的法律制度体系;扩大食品召回主体的范围;建立和健全食品企业信用法律制度;提高召回违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