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 31(5):1-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1
摘要:指出食品安全是关系国民社稷的重大问题,《食品安全法》是关系到民生和法治的重要法律. 提出此次修改《食品安全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坚持惩治和预防并重的原则,要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落实监管问责机制,提高食品安全标准;要建立协同共治的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完善的民事责任制度,并建立科学的食品监管渎职问责制度;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监管、最严格的标准和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保证食品安全.
2013, 31(5):8-1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2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而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2010年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设立并未有效解决目前的困境,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和不足,并合理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认为应从加强立法、打破监管体制部门界限、统一信息公开、增加违法成本、引入因果关系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推行食品安全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等多方面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修改.
2013, 31(5):13-1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3
摘要: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成因及现阶段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当将现有监管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的专业监管机构,节约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排除地方利益干扰;同时,应当建立食品专员制度,使食品专员权责一致,超然独立,聘请外籍人士,排除人情世故的影响,公开个人财产,加强对食品专员的监管. 强调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邓 红 , 王小宏 , 贺小化 , 夏秋敏 , 郭玉蓉 , 孟永宏
2013, 31(5):18-2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4
摘要:以榨前分离工艺制取的苹果清汁为试验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技术结合GC-MS联用仪分析其香气物质的含量及组成,并与传统工艺清汁中香气的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榨前分离苹果清汁经气质分离出30个峰共鉴定了23种香气成分,总量为2223μg/mL,传统工艺果汁分离出50个峰共鉴定了34种香气成分,总量为5436μg/mL. 传统工艺苹果清汁与榨前分离清汁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含量多5911%,说明榨前分离工艺对苹果清汁的香气成分影响较大. 由于果皮是香气成分最集中和种类最丰富的部位,所以榨前分离工艺下果皮副产品中香气的回收与回添非常必要.
孟大威 , 李 伟 , 王鹏君 , 重松正己 , 任慧峰 , 陆占国
2013, 31(5):24-30.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5
摘要:Clevenger法萃取草果获得草果精油,采用GC-MS分析检测出38个成分,通过保留指数解析出占总成分9714%的30个成分,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4089%) , α-水芹烯(977%) , 4-丙基苯甲醛(699%)等. 与匹配度对照解析法比较,有24个成分一致,占总成分的9281%. 用外标法定量分析了主要成分1,8-桉树脑含量,其质量分数为480%. 然后,研究了草果精油和1,8-桉树脑的抗菌活性. 结果显示,精油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而1,8-桉树脑几乎无抗菌活性. 精油对细菌的抗菌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枯草芽孢杆菌、白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对霉菌的抑菌活性由大到小依次是米曲霉菌、根霉、青霉.
韩彩静 , 谢春阳 , 陈相艳 , 王文亮 , 程安玮 , 弓志青 , 石贤权
2013, 31(5):31-36.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6
摘要:研究了蓝莓中不可萃取多酚的提取工艺. 以新鲜蓝莓为实验材料,去除其中的可萃取多酚,制成不含可萃取多酚的原材料,采用酸水解的方法分离不可萃取多酚.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择温度、时间、料液比等3个影响因素进行响应面设计. 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以蓝莓不可萃取多酚萃取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方程. 结果表明温度、时间、料液比对多酚萃取率的影响显著,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74℃,时间225h,物料质量浓度1∶21g/mL,在此条件下不可萃取多酚在蓝莓粉中的萃取率为27.25mg/g.
申云刚 , 肖竹青 , 陈舜胜 , 张英力 , 蒋 伟 , 赖克强
2013, 31(5):37-4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7
摘要:由于在高温油炸过程中的快速劣变,市场上油炸用油的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研究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市场上复杂油炸条件下的油炸用油质量快速检测中的表现,共从上海市10个行政区的市场上共采集油炸用油样品107个,包括大豆油96个,起酥油11个. 通过测定油样的极性组分和黏度,发现6个(占总样品数56%)油样的极性组分超过国家标准,说明市场上油炸用油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通过线性分析发现极性组分和黏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R2为0892,除去样品中11个起酥油后R2则达到0927. 用低场核磁共振仪测定各油样后,通过对多组分T2弛豫图谱中T21峰面积(S21)比例的分析发现,S21比例与极性组分和黏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2值分别为0860和0840,除去油样中的起酥油后R2值略有上升,分别达到0865和0854. 这说明可以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达到快速检测市场上油炸用油品质的目的.
2013, 31(5):43-4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8
摘要:采用60Co-γ射线对烤鳗进行处理,研究其感官、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和理化指标的变化. 结论:辐照剂量大于5kGy的实验组,感官与质构特性均出现下降;微观结构在实验辐照范围内变化较小;酸价、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增大,表明辐照促进烤鳗贮藏时脂肪氧化;辐照对维生素A影响明显,3kGy时含量下降了372%,维生素E在辐照剂量9kGy时,含量下降106%;各实验组烤鳗中类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
2013, 31(5):50-54.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09
摘要:以花生检测国家标准GB/T 5497为基础,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花生含水率是否达标进行检测. 实验配制了30个不同含水率的花生样本,其中18个样本含水率达到国家标准,12个未达标,将样本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近红外实验获取不同含水率的花生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将采集的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在训练集对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和训练,然后采用该模型,对测试集花生含水率是否达标进行测试. 实验表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可全部正确识别测试集样本.
2013, 31(5):55-6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10
摘要:低热量广式月饼具有能量低、营养健康等特点,已成为广式月饼发展的新方向,但其口感与风味往往逊色于传统月饼. 因此,探索低热量广式月饼的开发原理、工艺技术以及评价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概述了低热量广式月饼饼皮、馅料的研发原理及其制作工艺特点,总结了低热量广式月饼质构和风味的评价方法,并介绍了当前蔗糖替代品与油脂替代品在广式月饼中的应用现状.
2013, 31(5):63-6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11
摘要:活性肽是近年来功能性食品的研究热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活动的增加,延缓皮肤老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活性肽在此方面展现了一定的应用前景,尤其是胶原蛋白肽在美容方面有大量应用和研究报道. 文章结合皮肤老化的机理,从肽的吸收和转运、肽在抗皮肤老化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活性肽的抗皮肤老化作用研究进展.
2013, 31(5):69-70.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12
摘要:采用铬天青S作显色剂,抗坏血酸、盐酸羟胺作掩蔽剂,选用乙酸-乙酸钠缓溶液冲体系,用分光光度法比色测定水中铝含量. 结果表明,加入铬天青S溶液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溶液的量不同对吸光度有较大影响,显色时间在30~50min内吸光度值都较稳定;加入300~550mL缓冲溶液时,吸光度值变化平缓;对6份不同水样在不同时间重复测定,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825%~10350%.
2013, 31(5):71-7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13
摘要:研究了低温漂烫法与复合保脆剂联合处理对即食型调味裙带菜品质的影响,以建立即食型调味裙带菜适宜的保脆工艺. 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即食型调味裙带菜的较佳保脆工艺为:m(海藻酸钠)∶m (CaCl2) =1∶1,保脆剂质量浓度为3g·L-1,低温漂烫温度为50℃,低温漂烫时间为25min.
2013, 31(5):76-7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14
摘要: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有利于提高设备的生产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保证食品包装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指出要实现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需要考虑包括控制器、传感器、伺服驱动技术、人机交互界面及网络技术等问题;同时从食品包装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看,要加强对设备的数控化,设备信息的一体化及设备故障诊断的智能化等方面的研究.
2013, 31(5):79-8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3.05.015
摘要: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 介绍了构建该制度的必要性,总结分析了该制度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即法律法规缺失、企业参与度不足、制度覆盖范围较窄、配套体系尚未建立. 提出了要积极推进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政府监管职责、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加快相关配套体系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