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 33(4):1-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1
摘要:围绕传感器这一新兴的检测技术,重点阐述了三大类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技术的后期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2015, 33(4):6-10, 1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2
摘要:对杏及其加工制品的生产状况进行了概述,指出可能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指出制约我国杏及其加工制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杏供应期短、加工能力薄弱等。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包括调整品种结构,研究和推广早熟品种、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发展低成本设施栽培,拓宽鲜杏和加工原料供应期,发展制干等加工产品,在大规模产地增强加工能力,开拓出口外销市场等。
2015, 33(4):11-1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3
摘要:苹果是我国第一大水果,我国是最大的浓缩苹果汁生产国和出口国。基于我国苹果种植业和苹果采后加工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鲜销苹果规模化种植、采后贮藏,苹果产品加工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苹果种植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建议。
汪晓鸣 , 朱筱玉 , 张 充 , 吕凤霞 , 别小妹 , 陆兆新
2015, 33(4):16-2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4
摘要:以重组表达、纯化得到的鱼腥藻脂肪氧合酶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鱼腥藻脂肪氧合酶在不同缓冲体系中分子构象的变化(主要研究二级结构,螺旋、折叠、转角和无序结构单元质量分数),分析了鱼腥藻脂肪氧合酶分子构象变化与不同缓冲体系之间的关系,探求鱼腥藻脂肪氧合酶构象变化与生物酶学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pH值为9,最稳定pH值为7;发现在不同缓冲体系中,鱼腥藻脂肪氧合酶的相对活性变化和螺旋结构、转角结构、无序结构有密切关系。在pH值为6~9时,酶活性与螺旋结构、转角结构总体呈正相关,但与折叠结构的质量分数变化呈负相关。最稳定的酶的二级结果是折叠结构、无序结构、螺旋结构和转角结构,其质量分数均在20%~30%。
2015, 33(4):22-26.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5
摘要:为提高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6-乙酯的催化效率,采用两相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溶液,然后优化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蔗糖-6-乙酯工艺条件。研究表明,与不加表面活性剂的对照组相比,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存在的实验组,反应的酯化率和蔗糖-6-乙酯选择性均有明显提升。假丝酵母脂肪酶在该体系中催化合成蔗糖-6-乙酯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介质为仲丁醇/水,其中水质量分数为60%,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10mmol/L,乙酸乙烯酯与蔗糖物质的量比为3∶1,反应pH值9,温度35℃,反应时间4h。在此反应条件下,得到蔗糖乙酯酯化率为71.2%,其中蔗糖-6-乙酯选择性为56.4%。
2015, 33(4):27-3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6
摘要:研究了球形交联壳聚糖固定化风味蛋白酶的制备工艺及其酶学特性。以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采用共价交联法制备固定化风味蛋白酶的较适条件为ω(壳聚糖)=2.5%、ω(NaOH)=3%、ω(戊二醛)=0.5%,交联时间6h,载体中ω(酶)=40mg/g,于35℃、pH值5.5条件下固定化反应10h。固定化后,风味蛋白酶较适反应温度从50℃提高至70℃,较适pH值从7.0提高至8.0,且可在更宽温度与pH值范围内保持较高的酶活力。固定化风味蛋白酶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可反复多次使用,适宜于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马永轩 , 张名位 , 魏振承 , 张 雁 , 张瑞芬 , 邓媛元 , 唐小俊 , 刘 磊 , 遆慧慧 , 郭锦欣
2015, 33(4):33-39.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7
摘要:比较了水解乳清蛋白、大豆肽、海洋胶原蛋白肽、玉米肽和花生肽等不同活性短肽对酪朊酸钠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影响,并优化了其蛋白体系乳化效果较好的复配比例。结果表明,水解乳清蛋白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大于2∶8,大豆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分别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大于1∶9时,以酪朊酸钠为主体的蛋白体系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玉米肽和花生肽与酪朊酸钠的复配比例为1∶9时,体系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显著降低(p<0.05)。进一步选用水解乳清蛋白、大豆肽和海洋胶原蛋白肽复合后与酪朊酸钠复配,采用混料设计试验,确定复配体系乳化效果较好的3种活性短肽的较佳配比为水解乳清蛋白50%、大豆肽40%、海洋胶原蛋白肽10%,3种复合活性短肽与酪朊酸钠的优化复配比例为3∶7。研究结果可为高蛋白饮料中活性短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齐素芬 , 张华峰 , 姚 美 , 程 芳 , 王正齐 , 陈思雨
2015, 33(4):40-46.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8
摘要:建立了一种灵敏、特异、精确定量分析花椒叶多糖的苯酚-硫酸法,采用该方法测定了陕西大红袍花椒叶中多糖的含量。该方法选择半乳糖作为标准单糖,484nm为工作波长。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了较佳显色反应条件是加样次序为苯酚-样品-浓硫酸,显色温度为25℃,质量分数为5%的苯酚添加量为0.3mL,浓硫酸添加量为3.5mL,显色时间为30min。系统适应性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方程为y=0.0127x-0.0076(R2=0.997),线性范围为10.00~60.00μg/mL,LOD和LOQ分别为2.08μg/mL和6.30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在0.49%~3.64%,5.17%~6.05%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1.19%。样品溶液在显色反应后的2h内稳定性较好。测定发现陕西大红袍花椒叶中w(多糖)在8.11~8.89mg/g之间。该方法为花椒叶多糖的定量分析和花椒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2015, 33(4):47-5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09
摘要:以498名健康状况良好的中国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对葡萄酒中常见香气特征的熟悉度调查。调查对象的年龄在20~47岁之间,其中271名女性,227名男性。调查对象来自中国25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饮食口味偏好有差别。常见香气特征的标品采用“酒鼻子(Le Nez du Vin)”套装中的产品,共计76种。调查过程中,要求调查对象嗅闻这76种特征,用5点标度法来定义对所闻香气特征的熟悉程度。数据分析表明,中国消费者对不同香气特征的识别程度不同,对于果香及植物香气的熟悉度比其他类别的香气要高;中国女性对香气辨识度水平显著高于中国男性;不同饮食口味偏好的人群在香气辨识度水平上也有差别。
2015, 33(4):52-56, 6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10
摘要:为确定不同种类的醋酸菌对山草莓果醋品质的影响,以山草莓为原材料,接种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再用不同品种的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后,酿造制成山草莓果醋。对山草莓果醋的酒精度、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和DPPH消除率进行测定,并做出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醋酸菌对山草莓果醋的理化指标有一定影响,本实验中使用沪酿1.01号醋酸菌酿造的山草莓果醋的酒精度为0.80%、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为2.5%、总酸质量分数为4.78%、DPPH消除率为36.68%,达到了维生素C DPPH清除率的39.1%,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
2015, 33(4):57-6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11
摘要:与普通膳食纤维相比,菊粉是一种生理功能和食品加工性能更为突出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色泽,适宜的分子量,在国外已被应用于乳制品、面制品和肉制品等食品中。介绍了菊粉的理化特性、安全性及优异的生理功能,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菊粉对香肠质构特性(硬度、弹性、咀嚼性等)、感官指标(气味、口感和色泽)、理化指标(营养成分、pH值、水分含量、水分活度、香肠品质稳定性等)、微生物指标(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的影响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5, 33(4):63-6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12
摘要:水果成熟度作为衡量水果品质和等级的一个重要指标,区分不同成熟度的水果可以降低水果在采摘、包装、储存、运输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高光谱技术是一种新型光谱技术和计算机视觉融合技术,它可以从图像维和光谱维对水果的综合品质进行评价。分析了国内外将该技术应用于水果成熟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检测枣和梨成熟度的方法,利用不同成熟度的水果在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初步确定了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枣和梨2种水果成熟度的有效特征波长。
2015, 33(4):74-7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5.04.014
摘要: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保障。目前欧盟、美国和中国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的生产只能使用许可清单内的物质,即“许可制”。对于许可之外的物质需进行安全性评估,评估合格后方能使用。主要介绍欧盟、美国和中国有关食品接触材料的许可及评估现状,包括评估流程、评估需提交的资料、豁免评估及评估进展等。通过3种评估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对国内外食品接触材料新物质安全性评估现状有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