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 34(2):1-1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1
摘要:塑性脂肪起砂严重影响其产品质量,研究起砂机制及其控制技术对优化工艺参数和改善产品品质等均具有重大意义。高熔点甘油三酯的迁移、聚集及β晶型转变是外部温度波动模式下塑性脂肪起砂的可能机制。油脂组成和加工及储运工艺参数如剪切速率、温度、冷却速率等均影响塑性脂肪起砂。控制起砂可通过油脂改性如油脂混合、酯交换和添加乳化剂等来降低高熔点甘油三酯的含量、稳定β′晶型。乳化剂与原料油甘油三酯之间主要通过“酰基-酰基”发生相互作用,当它们的酰基结构相似时可能共同结晶,而结构不同的地方则可能会延缓成核和抑制晶体生长;乳化剂对塑性脂肪结晶的作用受到其浓度和分子结构的强烈影响,过冷度过高时其作用会被削弱。
2016, 34(2):12-1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2
摘要:全面阐述了影响葡萄酒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及其防控措施。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通常由葡萄栽培中施用的防治病虫害药剂或环境污染而导致其在葡萄果实中的累积,可通过选择生态条件优良的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规范栽培管理技术有效控制;SO2残留产生于葡萄酒酿造过程,可通过控制原料污染、严格发酵酿造工艺管理、保证生产清洁卫生及积极寻找SO2替代物控制其含量;微生物或有微生物参与的有毒代谢产物中赭曲霉毒素A、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则依赖于发酵剂的选择和改进工艺等多种手段综合防控。在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应关注此类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并通过检测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2016, 34(2):18-23.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3
摘要:近年来,白酒的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给白酒行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重大威胁。从可能影响白酒质量的酿造原料、酿造过程、包装接触材料、产品信息真实性等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及建议对策。
2016, 34(2):24-30.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4
摘要:为解决“普通花生品种过多和原料过剩、专用加工品种和原料缺乏”的问题,本研究对26个品种花生的感官特性、理化与营养特性、加工特性与其花生酱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原料特性与花生酱品质间的关系模型。以26个品种花生制备的花生酱为原料,分析各品种花生特性与花生酱品质间的关系,采用20个品种的原料特性数据构建评价模型,另外6个品种品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花生原料的百仁重、粗蛋白、粗脂肪、总维生素E、油酸/亚油酸等5个指标与花生酱品质在0.05水平上关系显著,采用统计学分析建立花生酱用花生原料特性评价模型,验证模型的R2为0.788。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的原料特性显著影响花生酱品质,粗蛋白、总维生素E与油酸/亚油酸等指标的含量越高,花生酱品质越好。该方法可为不同花生品种的加工利用和专用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2016, 34(2):31-38.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5
摘要:为了优化现有的馒头品质评价方法,参照LS/T 3204—1993和GB/T 17320—1998,进行馒头制作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经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及拟合检验,精简其评价项目、提高操作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馒头品质评价指标可被简化为4项,分别为比容、外观、外部色泽与适口性,其权重依次为30%,20%,10%和40%。新方法可替代原始方法,仪器评价法与原始评价方法相关性有待提高,仅色差计参数a*值与外部色泽、质构仪咀嚼性指标与粘牙相关性较高,可作为评价外部色泽与适口性的有效辅助手段。新方法可适用于不同产地、品种小麦制作的馒头品质评价,具有感官指标少、差异易被区别、准确性和可行性高的特点。
2016, 34(2):46-50.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7
摘要:通过对国产葡萄酒产品中生物胺组成和含量的检测分析,了解国产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现状。采用GB/T 5009.208—2008方法,对国内市售的250个国产葡萄酒样品中8种生物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精胺和亚精胺)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国产葡萄酒样品中8种生物胺含量范围分别为色胺0~32.78mg/L,苯乙胺0~48.20mg/L,腐胺0~46.60mg/L,尸胺0~9.38mg/L,组胺0~14.37mg/L,酪胺0~14.60mg/L,精胺0~12.73mg/L,亚精胺0~0.50mg/L;葡萄酒样品中检出率最高和最低的生物胺分别为腐胺和精胺,检出率分别为88.4%和50.0%,组胺检出率为52.8%;98.8%的葡萄酒样品中组胺含量低于10mg/L,98.0%的葡萄酒样品中酪胺含量低于10mg/L。同其他种类葡萄酒相比,干红葡萄酒样品中生物胺含量相对较高,但与欧洲葡萄酒传统酿造国家的同类产品含量水平一致。国产葡萄酒中生物胺含量水平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具有较好的饮用安全性。
2016, 34(2):51-55, 8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8
摘要:为了制备分子量分布集中的小分子透明质酸,在6g/L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水溶液中加入一定梯度重组水蛭透明质酸酶,并控制水解时间。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加入重组水蛭HAase的量和水解时间,根据水解分子量下降规律,可以制备出分子量分布集中的小分子HA,包括水解终产物透明质酸四糖和六糖。同时,通过高效体积排阻色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证明水解产物的分子量分布集中。
2016, 34(2):56-61.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09
摘要:研究了玉米须中的黄酮苷类成分。通过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层析对玉米须乙酸乙酯提取物初步纯化,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黄酮苷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须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含有3种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6-C-2″-O-二鼠李糖苷、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3-C-阿拉伯糖-6-C-鼠李糖苷和ax-5″-甲烷-3′-甲氧基玉米素。
2016, 34(2):62-67.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10
摘要:以青稞粉为原料,采用挤压改性方法加工青稞预糊化粉,研究改性前后青稞粉的品质变化,不同配比青稞预糊化粉的粉质特性及改性操作条件对青稞面条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青稞面条产品的研发提供实践基础。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后,青稞内部形成细致多孔的海绵体,大分子营养物质被降解,淀粉稳定性增强;面条蒸煮损失率与淀粉的糊化程度间具有相关性。在适宜加工条件下制备的青稞预糊化粉,可以制作出青稞含量达60%,煮熟增重率为77.0%,蒸煮损失率为12.0%的青稞面条产品。
2016, 34(2):68-75.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11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对紫萁干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选取料液质量浓度、提取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作为响应因子,SDF的得率为响应值,根据Central-Composite实验设计原则,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法,依据回归分析,探讨各响应因子的显著性及其交互作用对于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萁干SDF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质量浓度0.02g/mL、碱解时间90min、料液质量浓度1.0g/23mL、提取温度54℃、超声时间25min、超声功率380W,该条件下SDF的得率可达38.39%。
2016, 34(2):76-82. DOI: 10.3969/j.issn.2095-6002.2016.02.012
摘要:以2012~2014年经媒体曝光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为基础,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从时间、地区、农产品种类、性质原因、产业环节、传播渠道6个方面分析了舆情发生发展的内在趋势与规律,从而导出媒体曝光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