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刊特稿
    • 大豆食品风味研究进展

      2025, 43(2):1-10. DOI: 10.12301/spxb202500088

      摘要 (254) HTML (42) PDF 6.53 M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豆食品风味是由其生长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多种风味物质共同构成的复杂体系。迄今为止,从大豆、豆乳、大豆蛋白等非发酵产品中鉴定出300多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从豆豉、豆酱等发酵大豆食品中鉴定出200多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酯、醛、醇、酮、酸、呋喃、吡嗪、烷、硫化合物等。非发酵大豆食品的风味形成主要源于大豆中固有的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加工过程中的脂肪氧化酶和脂肪酸氢过氧化物裂解酶催化;而发酵大豆食品的风味则源于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释放出的复杂酶系代谢掉原料固有的部分风味物质,同时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解为肽、氨基酸、脂肪酸、糖等复杂的风味前体物,然后在发酵期间经复杂发酵代谢和生化反应形成多种风味。因此,即使是同一类大豆食品,其风味也可能因使用原料以及加工过程对条件控制不同表现出明显的风味差异。分别以豆浆、豆腐、阳江豆豉和植物基酸豆乳为例,介绍了这些代表性大豆食品的特征风味及形成机理。大豆食品风味形成的机制复杂,在大豆食品开发时需对原料和加工目标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不可一概而论。

    • >青年视点
    • 国内外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管理现状及法规比较

      2025, 43(2):11-18. DOI: 10.12301/spxb202500008

      摘要 (174) HTML (32) PDF 4.92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产业正凭借技术优势在全球食品工业领域崭露头角,并引发广泛关注。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不仅能够提供传统食品添加剂和配料无法实现的功能和营养,还有助于解决食品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问题。然而,由于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新颖性,其管理与法规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管理策略和法规体系存在差异。比较和分析了国内外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法规及管理现状、国内外法规体系、国内外管理机构与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国内外标准体系构成。研究发现,我国对于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管理相较于国外不够完善,法规体系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法规制定、实施和监管方面,同时管理机构和风险评估机制的不同影响了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的管理效率和效果,标准体系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了监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同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生物合成食品添加剂和配料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 D-阿洛酮糖的高效生物催化合成研究进展

      2025, 43(2):19-28. DOI: 10.12301/spxb202400823

      摘要 (161) HTML (34) PDF 2.89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D-阿洛酮糖是一种新型的具有降血糖、抗氧化等特殊生理功能的低热量稀有糖。目前,D-阿洛酮糖的生物合成主要是利用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来催化D-果糖生成D-阿洛酮糖,利用生物酶法大规模合成D-阿洛酮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差向异构酶的催化活性、热稳定性和耐酸性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介绍了D-阿洛酮糖的生产现状及其生物酶法合成的最新进展,包括异构酶的分子定向改造、辅助定向进化的超高通量筛选方法、新型酶分子的固定化策略等以提升差向异构酶的工业属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全细胞催化系统在D-阿洛酮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为D-阿洛酮糖的高效生物催化合成提供理论参考,并提出工业生产中存在的挑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 >基础研究
    • 高粱3-脱氧花青素对糖苷水解酶活性的抑制机制

      2025, 43(2):29-41. DOI: 10.12301/spxb202400474

      摘要 (190) HTML (38) PDF 11.65 M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粱3-脱氧花青素(3-DAS)对α-淀粉酶与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考察了不同高粱品种间3-DAS的酶抑制活性差异,以确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最强的高粱3-DAS提取物;采用多种光谱学技术及酶动力学分析法,进一步探究 3-DAS 与两种糖苷水解酶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茅粱6号提取物中的3-DAS含量最高且对酶的活性抑制作用最强,但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特性略有不同,3-DAS以非竞争性方式抑制α-淀粉酶,而以竞争性为主的混合型方式抑制α-葡萄糖苷酶。高粱3-DAS与酶结合后,可导致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在200nm附近的蛋白质骨架特征吸收峰发生红移,同时引起两种酶的内在荧光分别发生静态猝灭和静态-动态混合猝灭,并使酶的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周围环境的疏水性升高。高粱3-DAS能减少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α-螺旋结构含量,从而改变酶构象。高粱3-DAS与两种糖苷水解酶间的相互作用力均以静电作用力为主,结合过程为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研究结果表明,高粱3-DAS具有作为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在价值,研究结果旨在为高粱及其副产物的高值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超嗜热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的固定化及固定化酶性能研究

      2025, 43(2):42-50. DOI: 10.12301/spxb202400021

      摘要 (103) HTML (30) PDF 7.71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D-阿洛酮糖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低热量天然甜味剂,其作为稀有糖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抑制多种疾病的生理益处。D-阿洛酮糖是D-果糖的C-3位差向异构体,由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allulose 3-epimerase,DAE)催化合成。工业生产中的糖差向异构化反应需要高温条件(大于65℃),现有的DAE难以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以硅藻土(diatomite)为固体核心、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为保护壳、戊二醛(glutaraldehyde,GA)为交联剂,负载超嗜热DAE(TI-DAE),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固定化酶(TI-DAE@Diatomite-PEI-GA),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相关结果表明,固定化酶TI-DAE@Diatomite-PEI-GA相比游离酶表现出较好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90℃条件下,TI-DAE@Diatomite-PEI-GA的半衰期大于24h,相比游离酶提高了11倍。TI-DAE@Diatomite-PEI-GA可以重复催化500g/L D-果糖生成D-阿洛酮糖20批次,且仍保持70%以上的相对酶活。研究结果证明基于硅藻土共价交联的酶固定化技术能大幅提高DAE的热稳定性,降低D-阿洛酮糖的工业生产成本,可突破目前工业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为推进酶法合成D-阿洛酮糖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 牡蛎低分子肽双重乳液体外模拟消化吸收特性研究

      2025, 43(2):51-63, 94. DOI: 10.12301/spxb202400814

      摘要 (183) HTML (32) PDF 15.79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牡蛎低分子肽(low molecular weight oyster peptides,LOPs)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但是存在腥味及易于被胃肠消化液降解的缺陷,采用双重乳液包封LOPs可显著改善其腥味,然而其消化吸收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以LOPs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界面性质,采用W1/O/W2型双重乳液封装LOPs,利用体外模拟消化及单层Caco-2细胞模型研究LOPs的消化吸收特性。研究结果显示:LOPs具有较好的亲水性但不具有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的能力。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LOPs双重乳液平均粒径由最初的(725.5±25.4)nm先增至(944.6±21.8)nm,最后降低为(772.8±21.4)nm;包封率由88.35%逐步降至30.01%;光学显微图像显示,乳液在胃消化模拟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聚集,并于肠道消化阶段出现破裂。单层Caco-2细胞模型的体外模拟吸收实验结果显示,LOPs的转运方式为被动扩散,而LOPs双重乳液的转运机制为外流效应。LOPs双重乳液能有效提高LOPs的生物利用率,对LOPs具有良好的保护与缓释作用。

    • 核桃油不皂化物对D-半乳糖诱导HepG2细胞的作用机制

      2025, 43(2):64-74. DOI: 10.12301/spxb202300643

      摘要 (135) HTML (30) PDF 10.05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衰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生物现象,包含多种生理变化。氧化应激是加剧衰老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抵抗氧化应激是减轻衰老症状的有效手段。核桃油不皂化物是一种高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应用价值。采用D-半乳糖体外诱导HepG2细胞衰老模型,探讨核桃油不皂化物对HepG2细胞的作用,以细胞活力、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细胞内炎症因子的含量、细胞内肝功能水平评价不皂化物在D-半乳糖损伤模型上的作用,并进一步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探讨不皂化物对D-半乳糖损伤HepG2细胞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不皂化物(50、75、100μg/mL)处理显著改善了D-半乳糖损伤的HepG2细胞活力的降低,显著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此外,不皂化物促进了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积累,激活了下游靶蛋白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醌NADH脱氢酶1(NQO1)的表达。核桃油不皂化物延缓D-半乳糖诱导HepG2细胞的衰老与其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有关,研究结果旨在为核桃油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 基于细胞和果蝇模型的狗枣猕猴桃黄酮提取物抗炎和助眠功效研究

      2025, 43(2):75-85. DOI: 10.12301/spxb202300777

      摘要 (158) HTML (31) PDF 10.92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狗枣猕猴桃果实黄酮提取物(Actinidia kolomikta fruit flavonoid extract,AFFE)抗炎、助眠的功效,以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和黑腹雄蝇为实验对象,分析了AFFE对炎症介质、神经递质及睡眠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250μg/mL AFFE使得其NO、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生成量分别减少62.71%、47.38%和65.53%,同时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AFFE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活性。对于HT22细胞,250μg/mL AFFE 能极显著提高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和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产生量(P<0.01),上调GABRA1、GABRA2、5-HT2A受体mRNA表达。在雄蝇睡眠剥夺模型中,雄蝇经质量分数10% AFFE培养基中培养后,全天睡眠时间延长11.58%,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经LC-MS分析,AFFE中共检测出33种活性成分,其中有14种黄酮类物质。研究结果表明,AFFE对神经递质GABA和5-HT生成增长率与炎症介质NO、TNF-α和IL-6分泌抑制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AFFE的助眠作用与其黄酮类物质的抗炎能力有关。

    • 不同种类甜味剂对甜味感知脑电信号的影响

      2025, 43(2):86-94. DOI: 10.12301/spxb202400741

      摘要 (161) HTML (32) PDF 8.57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甜味剂作为一种替代糖的食品添加剂,有助于降低食物中的含糖量,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食品行业对低热量和天然甜味剂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甜味剂对人类味觉感知的影响,考察了在不同甜味剂(果糖、蔗糖、葡萄糖、木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赤藓糖醇、甜菊糖苷、山梨糖醇)刺激下,多个电极位点脑电信号在δ波(1~4Hz)、θ波(4~8Hz)、α波(8~12Hz)、β波(12~30Hz)的功率变化。结果显示,位于右额叶的位点F4及位于左顶叶的位点P3在δ波下表现出显著增强(P<0.05),位于左中央区的位点C3和位于右后颞叶的位点P8在θ波下表现出显著增强(P<0.05),说明甜味感知在情绪反应和情感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各甜味剂频谱信号中α波和β波变化较弱,但同样提示其对愉悦感的影响。糖类甜味剂、糖醇类甜味剂及高倍甜味剂作为最常见的甜味剂种类,能够与舌上受体结合产生味觉感知,继而通过复杂的信号通路传递给大脑,脑电信号在δ波频段中均出现功率变化。不同种类的甜味剂对味觉感知的影响不同,糖类甜味剂在δ波、θ波、α波引发脑电信号变化;糖醇类甜味剂在δ波、θ波有影响;高倍甜味剂对δ波、θ波、α波、β波均具有影响。不同电极位点在不同频段信号下的差异性反映了大脑对甜味刺激的复杂加工机制,研究结果旨在为人体饮食行为和情绪调节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 产环脂肽Bacilus velezensis G-1高效诱变育种及对链格孢霉的抑菌效果

      2025, 43(2):95-105. DOI: 10.12301/spxb202400250

      摘要 (155) HTML (32) PDF 12.93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产环脂肽野生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G-1的环脂肽产量和降低其生产成本,以链格孢霉菌为靶标,以廉价菜粕为氮源,以抑菌活性为评价指标,探究了紫外诱变、微波诱变、ARTP(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NTG(亚硝基胍)诱变、DES(硫酸二乙酯)诱变和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6种单一和复合诱变方式对B.velezensis G-1环脂肽合成的影响,旨在建立B.velezensis G-1高产环脂肽突变体的高效诱变方法和筛选出以菜粕为氮源的高产脂肽突变体。结果表明,6种单一诱变方式中化学诱变的正向突变率明显高于物理诱变,且化学诱变中NTG和EMS正向突变率较高,分别为59.97%和59.40%;物理诱变中ARTP正向突变率较高,为31.37%;同单一诱变方式相比,NTG 150μg/mL、EMS 0.6mol/L和ARTP 160 s的复合诱变可显著提高B.velezensis G-1的正向突变率,从复合诱变菌株中筛选出1株高产环脂肽突变体,可使环脂肽产量提升2.33倍,离体和活体抑菌活性分别提升52.20%和96.55%。研究结果表明,NTG+EMS+ARTP的复合诱变可成功获取高产环脂肽的B.velezensis G-1突变体,并进一步筛选到了可利用菜粕高产环脂肽且对链格孢霉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突变体。研究旨在为高产环脂肽B.velezensis G-1突变体筛选及其环脂肽在防治果蔬采后链格孢霉菌侵染的产业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应用技术
    • 市售酵母抽提物中呈味物质鉴定及其增味减盐作用分析

      2025, 43(2):106-116. DOI: 10.12301/spxb202300201

      摘要 (127) HTML (35) PDF 9.45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酵母抽提物的关键增咸滋味物质,采用定量描述性感官评价法分析3种酵母抽提物FA31、KU012和FA34的滋味轮廓,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抽提物中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核苷酸等呈味物质的含量。结合滋味活性值(TAV)筛选和滋味-氯化钠二元混合模型筛选关键增咸物质。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的咸味、甜味与酸味强度均显著高于酵母抽提物FA31和FA34。在5.00g/L的食盐溶液中,添加酵母抽提物FA31至0.50g/L可减少10%氯化钠添加量而不影响咸味感知强度,酵母抽提物KU012中的呈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酵母抽提物FA31和FA34。通过滋味物质-氯化钠二元混合模型结合咸味强度感知评价对25种TAV大于1的呈味物质进行增咸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共14种滋味物质具有增咸作用,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柠檬酸、5′-IMP和5′-GMP的增咸效果最显著,是酵母抽提物中的关键增咸滋味物质。S曲线法分析结果显示,天冬氨酸、谷氨酸和柠檬酸可通过协同作用增强咸味感知,丙氨酸、5′-GMP和5′-IMP可通过加成作用提高咸味感知。

    • 纳滤膜对香茅提取液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025, 43(2):117-126. DOI: 10.12301/spxb202300654

      摘要 (189) HTML (32) PDF 6.86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孔径纳滤膜对香茅提取液中挥发性成分及含量的影响,为香茅天然香精的制备提供技术参考。使用10kDa、1kDa、500Da、300Da、200Da 5级不同孔径的纳滤膜对香茅提取液进行精细化分离,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孔径纳滤膜分离所得滤液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检测,计算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香茅提取液中共检出56种挥发性成分,不同孔径纳滤膜分离得到的滤液香型基本接近,随着纳滤膜孔径的减小,滤液中烃类、酸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减少,醇类和醛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升高,化合物总含量逐渐减少。同一种挥发性成分,随着纳滤膜孔径的降低,其含量逐渐降低。通过OAV分析发现,(+)-香茅醛、香叶醇、香茅醇等18种化合物为香茅提取物特征风味的关键贡献成分。由感官相似度评价结果可知,不同孔径纳滤膜分离得到的滤液香型基本接近,不易被分辨;但纳滤膜孔径越小制得的滤液的感官辨识度越高,越容易被分辨。纳滤膜可有效地降低香茅提取液风味物质体系的复杂度,希望研究可为开发稳定实用的香茅香精产品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 超声波清洗对鲜切紫甘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025, 43(2):127-140. DOI: 10.12301/spxb202400678

      摘要 (119) HTML (31) PDF 9.27 M (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超声波清洗对鲜切紫甘蓝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将鲜切紫甘蓝进行超声波清洗[超声频率(28±2)kHz、功率密度60W/L、频率周期400ms、处理时间20min]后,于4℃条件下贮藏 8d,研究超声处理对鲜切紫甘蓝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剂含量、抗氧化能力以及氧化损伤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蒸馏水清洗对照组相比,超声波清洗在贮藏初期能诱导鲜切紫甘蓝中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radical,O·-2)和H2O2的产生,在贮藏后期减少了O·-2和H2O2的积累。超声处理提高了抗氧化酶,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尤其是在贮藏第2天,超声清洗后鲜切紫甘蓝中的SOD和CAT活性分别增加了31%和26%。此外,超声处理还通过增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的活性提高了鲜切紫甘蓝中内源性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的含量。尤其是在贮藏第4天,超声清洗后鲜切紫甘蓝中的APX活性、GR活性、AsA含量、GSH含量分别增加了20%、17%、9%和9%。超声清洗还提高了鲜切紫甘蓝的抗氧化能力,并有效抑制了贮藏后期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由此可见,超声清洗引起的ROS的累积,触发了鲜切紫甘蓝的氧化应激防御机制。抗氧化酶活性的激活以及抗氧化剂含量的增加,提高了鲜切紫甘蓝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了鲜切紫甘蓝的氧化损伤。

    •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别宁夏中宁枸杞的特征标志物

      2025, 43(2):141-150. DOI: 10.12301/spxb202300671

      摘要 (16) HTML (33) PDF 8.32 M (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对宁夏中宁枸杞产地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检测来自宁夏中宁、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5种产地的枸杞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初步完成分离5种产地枸杞的目的,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一步找出宁夏中宁枸杞与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和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4种枸杞相比的潜在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5种产地枸杞样品共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85种,相对峰面积含量占比较大的有壬酸甲酯、己酸甲酯、3-甲基丁醛等;通过PCA和HCA分析,发现宁夏中宁枸杞与其余4种产地的枸杞样品能很好地分离,且通过OPLS-DA分析得到宁夏中宁枸杞和其他枸杞的15种潜在差异化合物,其中10种仅在宁夏中宁枸杞中检测得到,如六氢假紫罗酮、(E,E)-2,4-己二烯醛,而包含辛酸乙酯、丁酸甲酯在内的5种化合物在宁夏枸杞中未被检出。希望研究可为宁夏中宁枸杞的成分分析和产地鉴别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

    • 基于挤压法的高抗性淀粉米粉制备及结构表征

      2025, 43(2):151-161. DOI: 10.12301/spxb202300520

      摘要 (152) HTML (28) PDF 10.03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生产具有抗消化性的高抗性淀粉营养米粉,采用挤压法,以碎米(broken rice, BR)为原料,添加月桂酸(lauric acid, LA)和β-乳球蛋白(β-lactoglobulin, βLG),探讨高温挤压、低温挤压结合常温贮藏和低温贮藏处理对米粉中淀粉-脂肪酸和淀粉-脂肪酸-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结构及其体外消化性质的影响。以冷却峰黏度、差示热扫描焓值(enthalpies, ΔH)和体外消化抗性淀粉相对含量为复合物形成效果考察指标,探究高抗性淀粉米粉的优化制备方法;以傅里叶红外光谱谱带和X射线衍射V型峰表征复合物结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挤压和贮藏处理对米粉的糊化、热特性影响较大,低温挤压结合低温贮藏处理的BR-LA-βLG组冷却峰黏度最大(636cP),说明经过低温挤压-低温贮藏处理的BR-LA-βLG组产生的复合物最多,且其热特性中的ΔH和抗性淀粉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7.69J/g和28.08%;短程有序性测定发现,BR-LA组和BR-LA-βLG组在1710cm-1和2855cm-1处出现了红外吸收峰,且BR-LA-βLG组在171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显著低于BR-LA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淀粉与LA和βLG在不同挤压和贮藏温度下形成Va型晶体,低温挤压结合低温贮藏处理的BR-LA-βLG组的结晶度最高,为13.77%。应用低温挤压结合低温贮藏的加工方式可以获得抗性淀粉相对含量较高的营养米粉,研究旨在丰富糖尿病人群的主食来源,并为高抗性淀粉食品原料制备提供一定参考。

    • 不同工艺制备的粗茶褐素结构表征及非挥发性代谢物分析

      2025, 43(2):162-172. DOI: 10.12301/spxb202300720

      摘要 (144) HTML (31) PDF 13.69 M (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云南大叶种茶为原料,分别利用碱氧化法和酶氧化法制备碱氧化法粗茶褐素(alkaline oxidation crude theabrownin,TBs-a)和酶氧化法粗茶褐素(enzymatic oxidation crude theabrownin,TBs-e),并以从普洱熟茶中水提得到的粗茶褐素(Pu-erh ripe tea crude theabrownin,TBs-f)为对照,对3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粗茶褐素的主要成分、结构特征及其非挥发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粗茶褐素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TBs-a和TBs-f中茶褐素和的相对含量高于TBs-e;而TBs-f中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的相对含量高于TBs-a和TBs-e。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发现:TBs-a表面光滑,无褶皱;TBs-e表面存在大量圆形气孔结构;TBs-f表面粗糙。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3种粗茶褐素均为非晶态聚合物。Zeta电位结果表明,TBs-f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TBs-a粒径居中,稳定性较好;TBs-e粒径最大,稳定性最差。热重分析显示,3种粗茶褐素的热性能均较好。3种粗茶褐素的非挥发性代谢物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氨基酸、有机酸、糖类、醇类和脂肪酸是三者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其中,氨基酸在TBs-a和TBs-e中的占比较高,而有机酸和醇类在TBs-f中的占比较高。3种粗茶褐素在主要成分、结构特征及非挥发性代谢物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旨在为茶褐素的高效制备及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主  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  办:北京工商大学
主  编:孙宝国
编辑出版:《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辑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33号
电  话:010-68984535;68986223
标准刊号:ISSN 2095-6002
CN   10-1151/TS